19号的早晨,Bellevue 依然小雨,吃完早餐后,和昨天一样,坐着 Shuttle(接送车)前往 Microsoft Campus,按照原计划是所有活动结束后才出游,但计划被打乱了,Robinsky 打算租车去一些 Seattle 的周边地区,于是今天我们上午先在 Microsoft Campus 内活动,下午就和 Robinsky丶Anjeao丶Pearson 一起开车前往 Museum of Flight(飞行博物馆)。
中午的时候,到 Microsoft Company Store(微软员工商店)购买一些员工折扣商品,员工商店和昨天来过的 Microsoft Visitor Center (访客中心)同在92号楼,外面的商店是 Microsoft 纪念品商店,出售一些印有 Microsoft 标志的各种纪念品,包括衣服丶雨伞丶杯子等等,还有一些微软 Xbox 品牌赞助的 Seattle Sounders FC(西雅图海湾者)的球衣,这个纪念品商店是对所有人开放的。但里面那间的员工商店,必须持有Microsoft 的工牌才可以进入,否则需要持有VIP限购券,每年的MVP峰会,Microsoft 会给每一个MVP发放一张$120的限购券,用于进出员工商店购买员工价商品。 这里购买软件产品比较超值,Xbox 的各种外设和游戏占据半个店的面积,一套 Windows 7/8 也就 $30,Xbox 的游戏多是 $10 ~ $15 还有一些 Surface 的配件,以及各种传统的微软硬件,包括鼠标摄像头什么的。
休息区
有些地方的 Microsoft 标识还没换成新的
B92里的员工餐厅
Microsoft Dining Services (微软餐饮服务)与其说是一家公司里的食堂,倒不如说这是一家开在微软这座镇里的连锁餐饮服务,运作非常专业。
吃完午餐后,等 Robinsky 开车来接我们。车是直接在 Hilton 里的 AVIS(安飞士租车)租的,是一辆雪佛兰,3天含油含税和保险大概 $280,因为我们挂着有 Microsoft 标志的牌子,他们还专门给了个微软员工价。
Museum of Flight(飞行博物馆)在西雅图的南边靠近 Renton(伦顿)的地方,在I-5州际高速公路附近,位于 King County International Airport(金县国际机场)内。
到了飞行博物馆,飞行博物馆所在的 King County International Airport(金县国际机场),实际上又叫做 Boeing Field(波音场),除了起降少数货运班机以外,主要的民用飞机基本上都是一些通用航空公司的商务小飞机,或者很多私人飞机。为什么看到波音公司的标志呢,当然因为波音就在西雅图,波音公司是于1916年在这座城市成立的,直到2001年,波音把行政总部搬去 Chicago (芝加哥),尽管如此,当时只有500多人随总部搬走,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的机构留在了西雅图,由于西雅图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和波音扯上关系,要么就是在波音工作,要么就是亲戚朋友在波音工作,因此这件事对西雅图的震荡非常大,不过微软当时立即发布申明,表明微软是不会离开西雅图的。 而这里的波音场,或者说波音机场,很大一部分用途其实是给波音测试飞机用的,因此这里虽然不是像西雅图塔科马机场一样的枢纽机场,但每年的飞机起降次数高达20万次。
飞行博物馆是收取门票的,但可以选择 CityPASS 的方式,CityPASS 是一种景点套票,在美国很多城市有,当然也包括西雅图,可以在任何支持 CityPASS 的景点购买到,仅需 $74,就可以获得 Space Needle(太空针塔)的早晚两次票丶Seattle Aquarium(西雅图水族馆)丶Argosy Cruises Harbor Tour(坐游艇游览普吉特海湾)丶Pacific Science Center(太平洋科学中心包括一张IMAX电影票)丶EMP Museum(音乐体验博物馆)丶Woodland Park Zoo(林地市动物园)或者 Museum of Flight(飞行博物馆)二选一。如果不购买 CityPASS,单次成人游览飞行博物馆,需要 $18,所以需要前往以上各处游览的童鞋最好购买 CityPASS 可以节约 44% 的费用,并且还包含某些地方的打折券。
在这里看到的一切都令人对这个国家的科技实力所折服,这是一个多么重视人才的国家。写这篇游记的时候,中国的嫦娥已经登月,我在美国的科学新闻网站上看到了很多人对中国科技的称赞,许许多多的美国人在网上留下 Congratulations China!或者 Great!China!这样的话语。在其他更多国家,中国在他们眼里,也会和我在这里的感受一样吗?在美国,经常要说的一句话就是 I’m Chinese 或者 I‘m come from China。在中国只在英语课上这么说的多吧,也感受到了许多身在海外的华人,那种远在异国他乡的国家身份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