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合早报4月1日报道,为助企业重振旗鼓,武汉市政府近日宣布筹措200亿人民币为中小企业纾困。然而,许多企业当下面对的现实是,解封后的处境其实比封城时更脆弱,能否走出低谷并存活下来,业者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业务停摆两个多月后,众多武汉企业家终于等到这座城市重启经济引擎的时刻。武汉将于本月8日完全解封,而在过去一周,随着市内防疫措施与出行限制陆续解除,大小企业已陆续复工复产,久违的烟火气也重现武汉街头。
王彬在武汉经营着三家川菜餐馆,摆在他眼前的最大难题,不是封城期间累积的亏损,毕竟“那笔损失是算得到的”,而是接下来如何在生意模式被迫改变、市民消费意愿与能力大减的情况下,确保生意还做得下去。另一随着复工而浮出水面的问题是租金。疫情期间损失了近200万元人民币的王彬表示,疫情期间,房东也不好意思催你缴租金。但复工后,房东不可能一直给你减免,他们也面对银行贷款的压力。他坦言,最坏情况下,复工之日可能就是破产倒闭之时,个体商户的苦日子还在后面,能不能撑过疫情后漫长的信心恢复期,才是巨大考验。今年我们什么也不要想,就只希望到了年底,我们能够活下来。扛过2020年,就是最好的结果。
和中国其他地方相比,武汉封城长达两个多月,经济活动更大规模叫停,企业复工日期也最晚。武汉企业作为最迟“苏醒”的一批,重振旗鼓面对的挑战更大。
武汉大学中国新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罗知近日撰文警告,企业调研显示,以武汉为主的湖北地区近50%企业濒临破产,57.59%认为最多坚持三个月。到了3月底未大面积复工,就意味着一半企业已苦撑两个半月,几乎达到生存极限,破产概率大幅增加,中小企业尤其举步维艰。
除了面向消费者的餐饮和零售业,作为支柱产业的汽车制造业对重启武汉经济也至关重要。东风汽车集团武汉总部一名负责人接受中国国内媒体《中国新闻周刊》访问时透露,集团早在上月11日取得复工批复,但由于武汉和湖北多地仍处封城状态,人流物流未打通,无法真正开工。随着武汉本月8日完全解封,上述问题有望缓解,但更长远和本质性的问题是,武汉制造业长时间停工,可能导致其在产业和供应链中的位置受冲击。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波对此表示,武汉汽车制造业的位置与影响力不会受疫情显著动摇。汽车产业链在中国国内转移并非易事,加上当前全球汽车需求受挫,转移别处将涉及移动成本,此时却没有多大需求作为支撑。但他也强调,武汉作为疫情始发地,外界已对其形成相当负面的印象,这在短期内可能冲击投资信心,国内外对武汉的投资都可能减少,对武汉的歧视待遇可能会维持一段时间后才消散。
原创稿件,未获许可不得转载,切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