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华人资讯网4月11日报道(记者:周慕云)现年86岁高龄的哈岗居民徐乃星(Norman Hsu),出生于新加坡,在东南亚长大,毕业于台湾大学,于1979年移民美国。他积极投身于华裔社区事务,并在1991年至2011年担任哈岗学区教委,任职20年。他是哈岗华人协会的创始人之一,曾受主流媒体《圣盖博谷论坛报》专文报道,还受到国会议员托雷斯(Esteban Torres)颁发的“社区服务奖”。 本文内容为徐乃星老先生的自述,文中所有图片由他本人提供。
定居哈岗的第一代移民
1980年,我们全家定居在洛杉矶市以东约45公里的哈岗。作为第一代移民,我们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不但要为生活打拼,还要留意孩子的教育。女儿在来美国前,随母亲在台湾念了两年中文;来到美国后,她从零开始学习英文,一年之后已经完全跟上了,我们考虑让她继续把中文的根底留下来。
1982年,台湾退休老师陈淑礼在哈岗办的中文学校正在招生,我决定让女儿也报名。于是我在上完邮局夜班之后,每周末都送女儿上中文学校。在中文学校的家长中,80%是在60年代由台湾赴美留学的,学成后建立了事业根基就搬到哈岗定居,另外有两三家来自香港,还有一位来自越南,而我来自东南亚。
图:1983年,哈岗华人协会成立之初的手写传单。
图:哈岗华人协会成立初期的手写传单,内容包括:团结华人力量,教育华人子弟,促进华人福利,改善华人地位。
成立哈岗华人协会,东区首个新侨社团 我们的中文学校是私立的,当时学区以白人为主的各级主管和校长们都不同意中文学校使用公立学校的教室,我们只能借用哈岗摩门教堂的狭小空间上课,华人家长也对此议论纷纷。我把自己在印尼遭遇的排华经历和家长们分享,建议大家一定要团结,必须成立一个坚强的社区组织,才有力量争取我们应得的权益。
于是,成立华人协会成为大家的共识。我建议,举办活动要经常邀请主流社会的领袖人物参加,我们才能得到认同和重视。那年正好是学区教委的选举年,教委中最资深的曼宁(Ken Manning)应邀到摩门教堂参观中文学校的教学情况,又听说我们将组织华人协会,便主动表示了对我们的支持,也希望我们在教委选举中给他背书并投票支持。
1983年4月,哈岗华人协会成立,这是洛杉矶东区第一个由华裔新移民组成的新侨社团,涵盖了从西科维纳到钻石吧的近500个家庭。在曼宁的全力支持下,我们得以使用哈岗公立学校Bixby小学的礼堂举办首次联谊大会。每个人都很兴奋,因为终于踏进了公立学校举办活动,虽然是第一次,但我们相信绝不会是唯一的一次。
图:华人服务中心剪彩仪式。左起:协会理事万云生、执行秘书徐乃星、理事徐桂霞、会长贾成基、副会长孙壮先
图:来自哈岗的第33选区加州参议员William Campbell颁赠贺状,祝贺华人服务中心的成立。
图:哈岗学区当年的资深教委曼宁,来参观中文学校并和家长们讨论如何参与美国主流政治。
成立华人服务中心 同时,哈岗华人协会还成立了“华人服务中心”,以服务华人同胞为目的。协会理事徐桂霞是房地产业者,她借出了办公室的一个大厅给服务中心使用。同年6月,服务中心剪彩,代表哈岗的加州参议会第33选区参议员William Campbell派了其办公室主任来颁发贺状,议员和办公室主任都是哈岗居民,很高兴看到当地华人成立了社团来参与社会活动。
哈岗华人协会成立后,我们组织的活动丰富多彩,包括:协助当地中文学校提高师资加强教学,且争取借用公立学校为教学场所;协助华人长者申请医疗保险;举办华人英文辅导讲座、就业讲座,特别是邮局招聘;举办华人学生暑期夏令营、华人居民的郊游活动和篮球队;每周末在公园内举办太极拳班等等。
当时,华人协会会长是曾在台湾服务公职多年、退休来美定居的资深侨领贾成基;副会长是孙壮先,他太太于1983年接办了哈岗的中文学校,让华人协会和中文学校之间加深了联系。协会执行秘书是我,具体会务由我全力推动。当时正值我壮年时期,精力充沛,尽管还要上邮局夜班,虽工作繁忙却也乐在其中,根本不觉得累。

图:哈岗华人协会再次举办新春联谊晚会时,已获准使用哈岗学区最大的中学Mesa Robles初中的场地。
图:1983年,国会议员托雷斯(Esteban Torres)派办公室代表为徐乃星颁发“社区服务奖”。
受到国会议员的表彰 作为哈岗居民,我在哈岗社区经常举办活动。1983年,当时哈岗选区的国会议员是托雷斯(Esteban Torres),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有一天,我在西科维纳邮局上班时,国会议员派他的办公室主任来邮局局长办公室,亲自给我颁发“社区服务奖”。办公室主任告诉我,在国会会议中,颁赠奖项的理由会被当众宣读并列入国会记录,每年一度的国会记录会存放在国会图书馆内。
图:1985年,主流媒体《圣盖博谷论坛报》发表专文报道徐乃星。
受到英文主流媒体的专文报道 从哈岗中文学校到哈岗华人协会,从教育下一代牢记中华文化传统到凝聚华人力量逐步融入社会,我们的努力也得到了主流社会的认同。1985年9月5日的《圣盖博谷论坛报》刊登了专文《华裔社区的啦啦队长》来报道我的经历。如今翻阅,感慨万千,人生道路走了大半,我无怨无悔,只要有助于华人同胞,我愿尽力而为!
附文:《华裔社区的啦啦队长》节译片段: 去年,一群哈岗华裔青少年引发争执,他们的为首分子准备召请华裔地方帮派——竹联帮来介入。一位家长马上打电话通知了徐乃星,徐乃星立刻采取行动,走访那位为首分子并给予他警告:如果竹联帮分子介入,他本人将面临被捕并被递解回台湾的命运。最终召请帮派分子介入的计划被取消,这是徐乃星在排难解纷工作时的典型作风。 徐乃星说,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华裔成为美国社会的一员。“在美国,我们必须要有力量,积极表现我们是社会的一分子,这个社会是我们大家共有的”。在推动过程中,有些华人不愿意参与地方政治,因为在亚洲,搞政治是一种牺牲,得不偿失。“我不断告诉他们,团结就是力量,只有我们表现出力量,别人才能尊敬我们,我们不能永远都被当作外来者”。
原创稿件,未获许可不得转载,切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