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苏东坡与金山寺住持佛印禅师,两人经常互相切磋,谈禅论道。有一天,苏东坡自觉修行有成,于是亲题一首偈子派人送给佛印禅师,请他评一评自己的禅定功夫如何?诗云: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结果,佛印禅师看了之后,只在上面写了「放屁」两个字,就派人送回去给他。本以为会受到赞赏的苏东坡一看,气得怒发冲冠,立即操舟过江,找佛印禅师理论。谁知禅师早已出游,只在门口留下:「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的对联,苏东坡看了恍然大悟,着实惭愧不已。
何谓八风?即是生活中常会遇到的八种境界: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公案中的苏东坡就是为「讥」所惑,无法作主,才会如此生气。所以修行就是要解行并重,时时警惕自心,作自己的主人,别被境界蒙蔽了心眼。一旦失去觉性,就无法辨别是非,看不清真相,也就容易迷失于境界中。
所谓观察一个人的操守,必须在利害交关时;观察一个人是否精气神俱足,必须在他饥饿、疲惫时;观察一个人气度如何,就要在他喜、怒、哀、乐时;而观察一个人的镇定度,却是要在他震惊刹那时。过去儒家曾经讲过,即使全天下的人都行为非作歹之事,但只有一种人切不可为恶,那便是读书人,因为连读书人都作恶,那表示普天之下已无可教化之人。又说,一切人都可以犯法,唯独知法之人和官吏之属不可以为之,因为连做官的人都会触法,那普天之下哪有管治之人?但现今放眼望去,智慧犯法者屡屡皆是高学历者,作奸犯科之徒却偶有公门之吏参与,岂不痛心!
这个世界上讲到八风-,在这八种境界之中,真正可以抛却利益的少之又少。没有欲望的人或许可以寻找得到,但是没有私欲的人却人间罕有。八风的把持并非那麽容易,所谓的功士后名,名士后功,而在三功之下,真正可以实至名归的真功真名者更少。为什麽如此?至圣才可以称得上以道德为功名,要到达圣人的话,得必须要真正地以实力博得功名,那才是真正的功名。而一般普罗大众一生中所追求的却是以富贵利禄为毕生之功名,不容易!真的不容易!所以每当有人谈论到修行的功夫理地的时候,我总是认为必须深深直入海底甚深之处才可探得,而并非为了修心,躲在深山长谷,远离名利圈便可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