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比较著重在心性上的观照,所以几乎是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段话我每每横放心中,咀嚼再三,每回的体会都有所不同,极为赞佩中国的老祖宗早就已经有智慧用来修心的法门。像这几句话,最早是由舜帝用于修心养性的内涵,最终也把这心法传给了大禹,那时候佛教还未传入中国,儒家的孔子还未出世,这些圣人便可以有如此高的智慧,用来抚顺人民,形成了中国华夏民族太平鼎盛的来临。在那段时日里,人民所过的日子除了丰衣足食外,连睡觉也不需要关闭门窗,社会上也无鸡鸣狗盗之徒,即便是在马路上有人掉了东西,也没有人敢去捡起来中饱私囊,这比起满嘴圣号,开口、闭口谈玄说妙,说佛宣道的目下世代里,可谓相去甚远。为什么会如此?不是只有人心不古而已,而是人类的贪执和习气使然,所以能否成佛作祖是一回事,但立身处世离不开行善积德才是重点。
所以这句话真正的道理就在于告诉人们一定要存善心、信天理,晓得心是一切之所在,便有掌握到这句话的核心──允执厥中。人一旦离开了善念,便是轮回,人所存之善便是道之所在,善就是仁,仁便是天理,天理所在之基需要从行善为入门砖。入门所要做的就是行使八德,但行使一切善事、善行,最难的是在于无我,无我才可以利他,利他便是行善。只不过行善的时候,心中切莫有行善之想,这才是较高的境界,最后也可以影响他人持有如此善念,那要如何做到这种态度?
这便就要从没有自己在做这件事情,也没有所对应的对象,这基本的态度上先学习做到『无我』。『无我』的意思是为了要转变一般人从小就被养成的自我观念,人一旦有自我,做任何事情就先会考虑到自己,以自己为出发点,如此一来,心中眼里就看不到别人,也容易形成傲慢,所以养成无我的好处是自己的心胸会愈来愈开阔,愈来愈平静,愈来愈没有比较心,愈来愈没有占有、嫉妒、瞋恨等等的心态。
人一旦自我的小我渐渐缩小,眼界自然会渐渐扩大,心胸也会愈来愈恢宏,心境也会自然平和,处事也可以急缓得宜,在这样子的心境之下,要请他去注意到别人、关心到别人,这种机率相对之下就会提高许多。
节录︱养生必须结合道德和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