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爱作弊?其实都是被应试教育逼出来的“小聪明”
发布于: 2016/06/16 5:41 pm 更新于: 2016/06/16, 5:44 pm
据美国国土安全部的数据,在刚刚结束的这一学年,美国各所大学中共注册有约58.6万名留学生,其中有约16.5万来自中国,来自韩国和沙特的留学生各有5万人左右,印度留学生则为2.35万人。可见,来自亚洲的留学生占据了美国国际生源的多数,尤其以中国学生为主。
而另一个数据恐怕让很多中国留学生感觉躺枪了……《华尔街日报》对美国最大的十几所公立大学2014~2015学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每100名国际学生中平均有5.1人涉嫌作弊,而每100名本地学生中仅有1人涉嫌作弊。而且,几乎所有的报告都显示,留学生的作弊发生率是本地学生的至少2倍,最高甚至达到了8倍。
作为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有没有觉得心累?在作弊方面,中国留学生总是会被“特别点名”,而且美国的老师已经了解了中国留学生作弊的惯用手段,比如找人代考丶合作抄袭丶本来英语很差的学生论文却写的辞藻华丽丶完美无缺等等,这跟小品中白云送黑土毛衣却只从一头羊身上薅羊毛不是一个道理么,这弊做的也太明显了……
其实,但凡是在中国读过大学的人都知道,为了顺利拿到学分谁没用过点儿这样的“小聪明”?小编确定了这个选题之后,出于好奇就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考试作弊的方法”,一下出来了各种五花八门的答案,操作方式都非常详细。
还有这俩作弊的视频虽然夸张,但也是搞笑:
其实,研究这些作弊方法,并且在考试中有效运用也是很需要智慧的,小编并不是推崇或者认可作弊的方式,只是想说作弊这种行为真的是在中国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有它存在的空间和条件。
一丶作弊自打有科举考试那天就有
从605年到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实行了整整1300年,这也是古代学子要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从那时候起贿赂考官丶夹带和代考就已经是最常用的三大作弊方式了,而朝廷为了反作弊就靠入考场前全身裸检和仔细核对考生的体貌特征资料等,唐代还发明了“糊名法”。
就在这种作弊和反作弊的较量下,这三大作弊方式经过世世代代考生因地制宜丶因时制宜的改良依然广为流传,在现代社会更是披上了科技的外衣。贿赂不再用面对面现金,可以转账,可以发红包;夹带也不是赤裸裸的带小抄,可以缩印,甚至可以使用纳米技术;代考也开始成为产业,专业代考都是一条龙服务,承诺你怎样怎样……
二丶国内大学一些课程设置不科学
在上大学之前,说起作弊小编也是相当的不齿,甚至很瞧不起那些作弊的同学,可是到了大学为了学期末顺利拿到学分,三大作弊方式的“夹带”我还是用过的,而且都在了那些什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丶政治学原理丶法律基础还有一堆中外历史的这些课程,说实话能把这些课程讲得让学生能听进去的老师真心不多,上这种课就是念课本,考试就是各种长篇大论的定义,要是使劲背也能背下来,可是打心底觉得这背下来到底有什么用?有那时间还不如揣摩揣摩老师出题的想法,然后把小抄做的全面一些。
毕业之后,现实证明那些课程就是没什么用,不只是这些课程所有大学学的理论知识都没有什么用,大学毕业证书的含金量也并没有多高,还是全靠工作之后的学习和积累,可是没有这张毕业证就是会被公司拒之门外,大部分公司的招聘要求都会写明“XX学历以上”,这就是中国应试教育的现状,而且是一时半会儿改变不了的现状。
其实能够眼观六路丶耳听八方,作弊做到滴水不漏的都是聪明学生,可是这种方式真心不能被认同,而且要坚决抵制。尤其是在美国那样非常注重诚信的教育体制下,一次考试作弊影响自己的学业不说,连带着中国人的所有留学生都被贴上了“爱作弊”的标签,这对那些每天挑灯夜读丶勤勤恳恳的留学生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要在留学生活中取得好成绩选课是个关键,因为刚到美国的留学生都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所以第一学期选课的时候应避免大量阅读和写作的课程(比如文学丶历史丶经济丶社会学丶传媒等等),可以选一些包含你熟悉内容的课程(比如数学丶生物丶化学丶物理等等),等大三丶大四英语基础好了之后再去处理这些课程。另外也可以查询教授评级网站Koofers:Professor Ratings,选那些给分高的教授。另外搞好与同学丶教授的关系,平时多与他们交流,对于提高语言水平和融入新环境都很有帮助,其实同样还是靠小聪明,只不过这个小聪明用到了正确的地方。
最后,祝大家逢考必过!